惊艳!萧山这里即将诞生“迎亚运世纪宝鼎”
2023/02/28 11:36
顶端配字古典,28个运动项目纹样印刻在米色鼎壁,融入杭州亚运会元素,与上下宋韵式花纹贯连,蕴涵“腾飞”“生生不息”之意。宝鼎单体高度超1米,直径达80公分,远比普通南宋官窑器皿大而深。
未来,这个宝鼎将经历多次素烧、施釉,最后在高温烧造里,蜕去素色外表,以粉青釉色、冰裂纹片、紫口铁足的形象诞世。
“放眼世界,这或许也是唯一一个这么大的南宋官窑冰瓷器。”在蜀山街道南宋官窑制瓷工作车间里,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工匠叶国珍拿起刷子,沾了些水,细细清理坯体与纹理间的缝隙。
为了完成这个“迎亚运世纪宝鼎”,他和团队已经准备制作了超两年的时间。
踏着失败的碎片向前
叶国珍今年72岁,从事南宋官窑制瓷近55年。2021年,迈入古稀的他提出,想为杭州亚运会制作一个宝鼎。
南宋官窑青瓷以釉色、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古时官窑烧制均为宫廷御用器,风格庄重、典雅,平均鼎口直径仅二三十公分。
叶国珍想要打破这一形象,将宝鼎打造成直径80公分,深度50公分左右的大宝鼎,在阔口大腹中赋予“海纳百川”的意蕴。
这无疑是场挑战。那一年,他领着团队到中国各地考察不同品种如水泥、青铜器等宝鼎,只是,这些成品均是浇铸而成,成功率更高。对于稍不留神就会烧造破裂的脆弱陶瓷而言,形式上无法参考。
他们只能寻求自我突破,不断踏着失败的碎片向前,窑洞里碎裂的几十个陶瓷残次品就是这段道路最好的证明。原料配方、脚踩泥、拉坯……总共72道工序,只要一环出了错,瓷器便会作废,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拿脚踩泥举例,480斤的泥土,叶国珍一个人需要踩上三天,每天五小时。这道工序太靠感觉,只有经验深厚的老师傅方能胜任。而哪怕是再细致,仍可能会有微小气泡残留在泥土罅隙。“瓷器不允许一点空气的存在。”再小的气泡,烧造时也会冲出泥土,带来破裂的下场。
这没有其他办法解决,唯时间和耐心才能与之对抗。
宝鼎样式制作只是数道关卡中一坎,叶国珍回忆,光是鼎面上的运动纹样团队就淘汰了几百种方案。太复杂,不行;太传统,也不行。他们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图案海洋里寻找与宋韵相符的元素,终于决定,用简洁的线条来呈现运动员各种姿态。
“图案再好看,也可能没法在陶瓷泥板上刻出来。”他们没有手稿,所有的尝试直接用泥土,“设计了30多种图案,定版只剩28个。”记不得碎了多少块泥巴,“设计了30多种图案,定版只剩28个。”耗时三个月,才留下现在的版本。
文化传播需要载体
从原料配方的漫长调试,到对烧造技艺的数次创新,叶国珍和团队在这个300公斤的宝鼎里倾注了太多心血。
宝鼎的制作从寻矿开始,矿石的数据,叶国珍一一过目,这关系到后续泥土的融合,必须谨慎。精确的数值延续到研磨、配比,甚至是对烧造时窑洞温度和气氛的把握。“整个制作过程追求的理念是天人合一。”
他的手腕,因长期按压泥土,早已落下病根,但他不愿做手术,“做手术就干不了这活了。”
作为非遗传承人,叶国珍希望自己手头这项陶瓷制作技艺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能被世界所记住。
眼下,亚运会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认为,所谓技艺的传承,不仅是精神内核的传递,更需要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将其表现。文化传播需要载体,这个宝鼎正合适。“过去,宝鼎上的图案都带有浓厚古代色彩,而现在,我们将运动元素刻画在鼎面上,为的是任何国家的人看到,都能一目了然。”
这个宝鼎里还蕴藏高科技。精选17种自然矿物原料配制胎釉配方;制瓷技艺紫金土制瓷高温胎釉色控制技术及应用和纳米级制瓷原料配制法高温抗胎裂技术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不曾囿于传统保守的思想,他不断将从南宋遗传承下的技艺与时代的革新进行碰撞、交织,在褐黄泥土上刻画前进的足迹。
“我们要把宝鼎烧造成功,让世界看到传统技艺上的创新突破,更是为这片我生长的土地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