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亚(残)运村志愿服务中心:今日“青荷”,明日繁花!

2023/11/13 16:12

  在杭州亚(残)运村,询问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对于哪些服务印象深刻,“小青荷”“志愿者”一定是热门答案。两场盛会期间,志愿者为亚(残)运村带来了青春活力和满满热情,多语种服务、亲和的态度、专业的水准,都给“村民”留下了美好回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村民”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提供舒适的交通服务就显得格外重要。亚(残)运村交通物流服务助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志愿者金扬,赛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提供交通信息咨询服务。不只是咨询亚(残)运村各个功能区域,咨询杭城商圈、景区的朋友也特别多。

  “一开始感到压力很大,虽然我们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同学们会说各种语言,可以提供多语种服务。但总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语言,在服务的时候生怕出现理解错误。”金扬说,“亚运期间,有一位来自蒙古国的记者只会说蒙语,刚刚入村,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一路舟车劳顿,非常着急。我们通过翻译软件与他进行沟通,并和各中心确认,最后成功将他送到了房间。”

  在金扬看来,两场盛会的历练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将视角从自己身上更多地延伸开来,能够更加职业化地看待问题。从一开始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到后来能够站在志愿服务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先保持冷静,再想出最佳方案。这种转变,让他欣喜。

  “建立了自信,锻炼了能力,为亚(残)运会作出了贡献,一举三得。”金扬说,“当我们帮助大家解决了问题,听到他们说一句‘谢谢’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暖心。”

  几十天时间里,金扬的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亚(残)运村代表团欢迎中心助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志愿者陈欣就不一样了,她的岗位发生过多次变动,接触的工作内容也更加丰富。她说:“我在技术官员村商业街工作过,为技术官员与店家当翻译。之后在欢迎中心工作过,为行动不便的残疾运动员提供帮助、搬运行李。运动员注册登记的时候,我也去帮过忙,为他们答疑解惑、指路引导,还帮许多运动员连过WiFi。”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陈欣对自己的英文很有信心,碰到语言不通的“村民”,她早就学会了“连比划带猜”的方法,来确认对方的需求,并提供帮助。这份工作,让她打心底里感到开心、感到光荣。

  “这段时间,家族群每天都有人问我:今天的工作照呢?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呀?”陈欣笑着说,“父母都特别高兴,逢人就说,我女儿在亚(残)运村当志愿者呢!”

  这段经历,让陈欣学会了“坚持”二字。无论看起来多么困难重重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见到曙光、通向终点。这也让亚(残)运村志愿者服务助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志愿者蒋歆感到无比认同。

  作为宣传督导,蒋歆会拍摄“小青荷”工作的画面,去各个点位巡逻,发掘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亮点并记录下来。与此同时,她也会在志愿服务中心的互动区与运动员零距离接触。

  “我记得亚残运会期间,有一位来自约旦的运动员很喜欢明信片互动游戏,我们就为他准备纸笔、与他交流,相处得很融洽。”蒋歆回忆道,“随后,他开始在明信片上写字,我发现他凑得特别近,写下‘感谢小青荷’的时候似乎很吃力,这才意识到他有视觉功能障碍。那一瞬间我觉得很感动,又觉得格外钦佩。从头至尾他没有提过半句自己的不便,更没有要求我们提供任何帮助,仿佛这一切根本就不值一提。但不难想象,他为了做到这一点,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不正是坚持的力量,在他身上闪耀着光芒吗?”

  所有的“理所应当”,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坚持的力量,运动员如是,“小青荷”亦如是。竞技体育挑战自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与志愿者们奉献自我、帮助他人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亚(残)运村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独特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友谊之花”逐渐盛开。亚(残)运村志愿者服务助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志愿者何羚炜与蒋歆一样,每天在志愿服务中心互动区,和运动员们一起互动、游戏。在此期间,她还交到了一位好朋友。

  “他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硬地滚球运动员,第一次来到我们中心,就对志愿者文化特别感兴趣。”何羚炜说,“我们带着他逛了逛展区,每一块展牌他都仔细阅读。之后几天,只要没有训练和比赛任务,他就会来找我们玩,大家谈天说地,聊了很多。临别的时候,他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感谢信,带来了许多徽章和我们交换。说再见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不知道下一次再相见,会是什么时候了。”

  说起亚(残)运村的工作经历,“小青荷”用到了几个关键词:精彩、感动、成长、无偿奉献、帮助他人以及精神满足。亚(残)运村志愿者领队教师徐子晗认为,这些关键词正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具象体现。对于浙外“小青荷”在亚(残)运村的工作表现,她感到无比骄傲。

  “无论是入住的客户,还是各中心用人方,给我们的反馈都是零差评。”徐子晗说,“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服务,其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虽然我们也准备了手账本、徽章之类的激励物资,但真正驱动‘小青荷’作出贡献的,还是存于心底的奉献精神。”

  为了更好地服务各家(地区)的“村民”,会十多个语种的“小青荷”被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岗位上,根据各代表团的日程安排、日常流线进行服务点位优化,遇到特殊情况也会及时调整。

  “我个人认为这两场盛会,为‘小青荷’带来了性格、能力上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也让我从大家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徐子晗说,“有了这段经历,我相信他们在面对未来的人生时,迈出的脚步会更加地坚定。”

  服务亚运村的1314名志愿者与服务亚残运村的900余名志愿者,大部分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发挥了多语种服务的优势与特长,在各个工作领域发光发热,一路走来的收获沉甸甸,得到的成长让亚(残)运村人事与志愿者管理中心副主任、浙江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邱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小青荷’从前期报名、动员、数不清的培训、选拔,经历了重重考验。这种坚持和坚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邱萍说,“亚(残)运村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未来社区,‘小青荷’与各家(地区)的友人交流、沟通,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交织、交融,真正实现了‘心心相融、@未来’。”

  邱萍说,在志愿服务中心,团扇书法互动项目格外受欢迎。许多运动员都不止一次前来参加,希望志愿者能用中文将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写在扇面上,然后带回自己的家乡。中文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八方。亚残运会期间,残疾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小青荷”。在服务过程中,“小青荷”拥有了国际视野,得到了精神激励,更展现出了中国青年的形象和力量,更多关于未来的畅想,就在他们的肩上。

  一日志愿者,终生志愿情。在亚(残)运村,“小青荷”用最大的热情与温暖,向“村民”提供了无偿的支持与帮助。而在不远的将来,当“小青荷”成长为璀璨繁花,志愿精神也依旧会留存于他们心间,从亚(残)运村走出的志愿者,将会挥舞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绚烂无比的未来天空。

来自杭州亚运会官网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

为了查看本网站并享受更好的在线体验,
请免费更新您的浏览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