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迎亚运最不寻常的打开方式。3月29日,在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有个特别的化学实验正在进行。
创新实验室里,近百根彩色蜡烛,摆成了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蜡烛有红、黄、蓝、紫等不同颜色,按照“潮涌”的颜色有规律地摆放。每根蜡烛的灯芯上,还缠绕着一根引线。
点火!
高二男生王崇毅打开点火器,火苗顺着引线,“噌”地往上爬,短短十几秒,近百根蜡烛全部点燃。惊艳的是,蜡烛燃烧的火焰,竟然也是彩色的。这些五彩跳跃的烛火,瞬间让会徽“活”了起来。
同学们忍不住欢呼,鼓起掌来。确实值得好好庆贺,为了这一刻的火焰,同学们已经努力了整整两周。
从寻找合适的蜡烛开始,每一步都经历过多次失败。
王崇毅说:“用化学元素来展示亚运,我们动了很多脑筋。运动是激情的,所以我们想用火焰来展现,就想到了焰色反应原理。”
最开始,大家尝试过自制蜡烛,也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最终找到这款含有铜离子、锶离子、钙离子等金属离子的蜡烛。
引线怎么能快速燃烧起来,先后尝试了数十遍。“一开始我们用硝酸钾,这是鞭炮常见的引线材料,但是因为太潮湿,我们没有成功。”王崇毅说,最终找到好方法,先把引线浸泡在酒精里,再用煤油裹上,晾干即可。
“火焰亮起来的那一刻,我们吃过的苦,都变成了喜悦。”
表白亚运会,还不止这一个小实验。吴宁远和魏梓然同学尝试用玻璃管来展现。
先来看看作品,玻璃管里的艳丽色彩,是盐酸、氢氧化钠、甲基橙等数十种化学试剂,两两作用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里,吴宁远说,调色是很有趣的。不断调整试剂的配比,以此来调整颜色的深浅。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知识。
已带出近百位国家级创新大赛获奖者的金牌教练汤小梅老师,是此项化学创意大赛的评委。
她说:“这些作品化学原理并不深奥,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些科学表达是独特而有趣的,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譬如有些实验现象出乎意料,氢氧化钠和石蕊反应由紫色变成蓝色,但是封进玻璃管后,却和封口的玻璃胶发生了反应,变成了黑紫色。改变封口胶,就需要更多的实验摸索。”
这个作品中,难度大的不止是调色,还有弯玻管。“同学们用酒精灯,一点点烧制玻璃管,弯曲到合适的角度。高中的实验室,学生都在现成的容器中做指定的实验,但是以后的研究也许就需要自己设计特定的容器进行实验,这种对化学反应容器的初步改造,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虽然烧坏了几十根玻璃管,但是学会根据特定情况,设计特定的材料,这是我最看重的。”
这些头脑的创新,都是该校“风帆杯”大赛的项目。大赛已有24年历史,每次持续整一周,赛事涉及数理、人文、艺术、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比赛项目达70多项,为3000多位学子搭建了张扬个性的大平台。
“24年来22届,比赛项目赓续蝶变,不变的是学校致力于给每位学生创造平台的用心用情和专业。”杭州第十四中学何东涛校长说。
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也为“风帆杯”大赛送来贺词:“在这所文理融通,理科见长,注重学生思维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中,祝愿所有的同学们都能不负韶华、踔厉奋发、扬帆启航,育科学精神,立强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