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残)运村办公室•竞赛服务中心:从入村到离村 让“村民”更舒心
2023/11/10 22:18
杭州亚(残)运村在两场盛会期间,得到了各国家(地区)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们的盛赞。为了让“村民”们在居住过程中尽享舒适和便利,各中心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凡事多考虑一点,工作多往前一步,从入村到离村,为客户群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
以客户群为中心
让“村生活”更舒心
代表团抵达亚(残)运村之后,每天早上7时30分至8时30分,都会举行由每一位团长参加的代表团团长例会。亚(残)运村办公室行政主管王瑛琦负责在例会上陈述、发布信息,收集各代表团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通过这个平台,代表团与亚(残)运村执行团队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前后20场团长例会上,我们向各代表团团长发布了村内服务、文化活动、欢迎仪式、开闭幕式集结以及离村手续等39项重要政策及服务,收集了包括餐饮、交通、临时入村等各业务领域的37项问题与建议,全部完美解决。”王瑛琦说,“团长们对我们的工作评价很高,他们的村生活变得更加舒心了。”
在一次团长例会中,沙特阿拉伯代表团团长提出,他们所居住的楼栋下有一扇门,可以直通旗帜广场和NOC服务中心,可这扇门却上了锁,如果绕路就要多走15分钟。会后,王瑛琦和同事们马上来到了居住区进行实地踏勘,模拟了代表团的出行路线后,与物业、安保团队进行了讨论,在不影响流线行程安全的前提下,决定将这扇门打开,为居住在该区域的各代表团提供出行便利。
亚残运会期间,第三场团长例会中,有代表团建议增加运动员餐厅餐位。王瑛琦到运动员餐厅观察、记录了运行情况,以及不同餐区餐位的使用饱和度,与餐饮团队沟通后,100余个新餐位被添加了进来,餐厅整体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
“其实每一场团长例会,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不容懈怠的‘小考’。需要对村内所有业务领域的工作都了然于胸,才能圆满地完成这项工作。”王瑛琦说,“作为代表团和亚(残)运村运行管理团队之间的桥梁,团长例会将大部分问题都在前端解决,能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我感到非常幸运。”
日常出行,村内村外的交通运力准备充足,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十分方便。但在开幕式和闭幕式集结共同前往“大莲花”当天,集体出行给出的压力不容小觑。亚(残)运村办公室VOC值班主任公婧宇的工作,就是负责开闭幕式集结、进出村以及大莲花入场离场仪式的指挥与调度。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和同事们筹备了两个多月,通过六次大大小小的演练,以及无数次桌面推演、研讨、专题讨论会,最终达成了工作目标,让“村民”们轻松往返。
“总共4场开闭幕式,每一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工作充满挑战。”公婧宇说,“我们以客户群为中心,尽全力压缩集结时间,减少等待时间,让客户群在往返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亚(残)运村的热情,以及盛会带来的激情,给予他们更强的参与感和更好的体验感。”
实际上,集结工作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全村各中心的协同努力,工作人员、中心主任、村指挥层领导,都走上街头,为各代表团进行引导,用笑容温暖每一颗心。
从亚运会开幕式第一次集结预留的1小时时间,到亚残运会闭幕式时全程压缩到40分钟之内,考虑到轮椅使用者的通行状况,集结难度有所增加,集结时间却缩短了,公婧宇和同事们用了什么“魔法”呢?她说秘诀就是两个字——合作。
“我们在保证服务标准不变的基础上,与全程各相关中心、单位通力合作。无障碍车辆转场时间缩短一点,发车间隔时间缩短一点,到达场馆后落座流线优化一点,入场仪式衔接丝滑一点。村内集结时,我们也根据各代表团轮椅使用者的人数进行了测算,制定了使用电梯上下楼的最优方案,这里的时间又缩短了一点。”公婧宇说,“每一步都往前多走一点,所有的努力集合在一起,自然就使得集结全程的体验更舒适了一点。”
用心服务
打造“宾至如归”的入住体验
开幕式结束之后,各项目的比赛按照日程安排有序开展,亚(残)运村竞赛服务中心训练场地预定主管鲍佳晨的工作,也变得格外忙碌。她负责对接各代表团训练场馆的预约、取消以及变更,如何在满足运动员训练所需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时间和顺序,处理各方需求,里边大有学问。
“比如亚残运会期间,泰国代表团坐式排球队原本预定的训练时间,与他们的分级时间发生了部分重合。场馆侧要承担比赛、训练的双重任务,可用时段有限,坐式排球训练入场训练机会只有一次,时长为1个小时。如何保住这宝贵的实地训练机会,他们格外着急。”鲍佳晨说,“我们仔细研究了该项目的预约表单,联系了韩国代表团坐式排球队领队,将两队的训练时间进行了对换,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泰国队对我们和韩国队都非常感激,连连道谢。”
能够参与两场盛会的相关工作,鲍佳晨同样有着说不尽的感谢。尤其是亚残运会期间,她在亚残运村与残疾运动员日夜相处,从服务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运动员们的需求和感受。在对接、安排训练场馆的时候,考虑得更细致、准备得更周全,为运动员们提供了更加贴心的服务。
训练时一切顺利,比赛时精彩发挥,在亚(残)运村各中心的努力下,运动员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与此同时,为各项赛事执裁的技术官员们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亚(残)运村竞赛服务中心技术官员服务主管俞凯,和团队成员一起,为技术官员的舒心生活竭尽全力。
“从身份注册卡发放、交通抵离到竞赛信息咨询、制服发放等服务,都是我们的工作范畴。想要完成这些工作,单打独斗可不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同配合。”俞凯说,“我们按照‘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赛事运行指挥体系,竞赛服务中心相当于是一根链条,带动了所有相关部门的‘齿轮’。客户有需求,我们来推进,大家共同完成,配合默契,零差错、零失误、零投诉。”
赛会前后,俞凯和同事们收集了3300余位技术官员抵离信息,并上报村VOC信息;提供交通政策咨询,包括各交通点的发车时刻表、发车点位、杭州特色旅游景点及相关路线、与竞赛场馆侧沟通技术官员行程、调整车辆安排批次等,累计解答相关咨询共297起。提供车辆预约包括T3车辆预约和集体用车预约36次;发放了3500余名技术官员制服,累计2616箱共80000余件货品;与各场馆侧技术官员服务主管配合发放技术官员身份注册卡1700余张。不过,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即将闭村之前的一件事。
“当时有一位技术官员准备离村,晚上7点多钟才订票,次日一早就要到江苏无锡。虽然票是订到了,但需要在杭州西站登车。”俞凯说,“我们亚(残)运村有为技术官员提供抵离接驳服务,但默认接驳目的地只有杭州火车东站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了解到这个信息后,他非常焦虑,生怕赶不上车。”
当晚正是俞凯值班,他首先安抚了这名技术官员,并向他承诺:只要“村民”有需求,亚(残)运村就一定给出解决办法。通过与亚组委抵离团队的沟通商讨,夜里11时,接驳车预定完成,次日一早6时,技术官员坐上了车前往西站,最后开启了归乡之旅。
“我们的工作宗旨是‘为了一切的技术官员、技术官员是我们的一切、一切都为了技术官员’。”俞凯说,“正是这三句话,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官员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我们做好万全保障。”
同样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宗旨,深入到了亚(残)运村各中心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心中。“村民”的需求就是亚(残)运村的需求,“村民”的入住体验高于一切,就是亚(残)运村对每一位入住的家人,所给出的承诺。
正是有了如此铿锵有力的承诺,杭州亚(残)运村才会为“村民”多考虑一点、多往前一步,用家的温暖、家的胸怀,为大家带来宾至如归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