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民间艺人迎亚运丨汪茶芬:一针一线绘风雅 一人一心逐热爱

2022/06/07 15:50

  萧山花边,是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是直接用线编结挑绣花边,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抽纱刺绣。2021年,这项技艺还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image.png

  在传统手工艺逐渐没落的今天,衙前仍有一位爱好挑花边的手工艺爱好者——汪茶芬,她今年六十三岁,是镇妇联达人俱乐部成员,只因一份热爱,不仅自己坚持创作挑花边作品,还培养学生,只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曾经,这是一个谋生的手艺

  汪茶芬戴着老花眼镜,低着头,正全神贯注地挑着花边——左手攥着图纸,右手紧紧捏着针线,在花样图纸上不断地挑动,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一来一回,一起一落,一针一线间,精致灵巧的图案逐渐成形。

image.png

  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萧山花边,不仅是作为非遗技艺所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更是萧山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的最好见证,过去,萧山从事挑花边这门手艺的人不可胜数。

  “我七岁的时候就已经会挑花边了。”汪茶芬介绍说,“我的妈妈、姐姐、外婆都会这门手艺。”

  图案多取材于花卉果实,针法精细,光洁整齐,线条流畅,富于层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萧山,大多数家庭里,妇女、小姑娘都会挑花边赚些小钱贴补家用。当时,汪茶芬跟着家里人挑花边,一方面为了补贴家用,另一方面也算丰富了自己单调的童年。

  “我小时候就常被身边的人夸,说我完成得又快又好。”她除了能挑好自己分内的花边,还能帮手工不那么精巧的小姐妹,挽救被花边厂“无情”退回的次品,可谓是得心应手,心灵手巧。“她们完不成的,都拿来给我做。”

  “那时候一幅较小的花边作品,换来的钱,连一元都不到。”汪茶芬回忆。长大后,只靠挑花边,显然不够支撑家用,再后来,汪茶芬找了份车间的工作,自己也有了孩子,她逐渐忙碌起来,挑花边的工具被搁置在了角落。这一搁,就是三十多年。

如今,这是她一生的热爱

  2018年,萧山区举办花边挑花工艺项目技术比赛,邻居了解汪茶芬从前的手艺,便热心询问她:“你要不要去啊?去去也好啊。”

  在邻居的鼓动下,汪茶芬萌生了“去试试看”的想法,她回到家找出从前挑花边的工具——针、线、花样图纸……虽然搁置已久,仍然保存完好。原来,这些年来,挑花边的工具一直都被她归置于一个安稳的角落,进行了妥善地保存,就像守护某种珍贵的宝物。

  再次拿起针线,她在家认认真真地做了一天的准备。隔天,两个朋友陪着她去萧山参加比赛。回忆起那限时四个小时的现场比赛,汪茶芬说:“我的手都在抖,心也在‘怦怦怦’地跳个不停,非常激动。心里很慌呀,比赛限时四个小时,不管作品有没有做好,都要交上去。”

  慌归慌,当天,汪茶芬还是凭借着她精湛的技艺,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她的挑花边作品,而且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予萧山区“第十五届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这突如其来的肯定与赞赏,就像为迷雾中前行的人突然打开了一扇敞亮明净的大门,让汪茶芬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image.png

  她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难以相信,高兴得不得了。”语气中透露的兴奋劲儿,仿佛这件事刚发生在昨天。

将来,她希望 萧山花边得到更多人喜爱

  “我以前挑花边是为了赚钱,现在完全是出于兴趣,我不仅自己挑花边,还培养了一些学生。”

  当天采访现场,我们也见到了汪茶芬的几位学生,她们站在窗边,笑意盈盈,每逢有人问时,便笑着介绍道:“汪老师的手很快,教学却很细心,我们还有好多要学的呢。”

  现在,汪茶芬还在绣制亚运吉祥物,与以往“照葫芦画瓢”不同,这幅作品,是她自己看着莲莲、琮琮、宸宸的样子,描边、上色的。

image.png

  她还说,现在萧山的花边厂经常跟她“约稿”,她绣出的一幅完整的花边作品,售价已能达到三千元。

  但与金钱相比,汪茶芬对挑花边,更多是纯粹的喜爱,由于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家里人都跟我说,‘不要挑花边了,太辛苦了’,因为我年纪大了,一直做这个手艺,伤颈椎和眼睛,但我自己实在是喜欢,就没再搁下过。”汪茶芬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

  传承挑花边手艺,也是守护文化根脉的一种方式。让我们一起期待汪茶芬及其学生们之后的挑花边作品吧!

来自杭州亚运会官网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

为了查看本网站并享受更好的在线体验,
请免费更新您的浏览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