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亚(残)运村安保与注册中心:安全“防线”的守护者

2023/11/09 20:37

  杭州亚(残)运村作为两场盛会赛时最大的非竞赛场馆,是各国家(地区)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的温馨之家。亚(残)运村安保与注册中心工作团队,用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温暖、和谐的工作温度,构建起了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线”,守护着全村的安宁与欢乐,赢得了各方好评。

  “我们中心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领域,分别是安保和注册。”亚(残)运村安保注册中心主任孙世祥介绍,“安保主要是做好交通管理、安检工作以及平时的治安管理工作。注册主要是做到前期信息收集、上报、制证、下发、证件激活以及持证人的通行管理。两块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维护着亚(残)运村的安全。”

  注册制证工作听起来似乎比较机械化,实际上要考虑的细节因素很多,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失误。亚运会期间,43000余本证件的信息收集、制证、激活等工作,都需要在前期完成,亚残运会期间也有近12000本证件。其中包括了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工作人员等,不同类别的证件,有着不一样的通行标准和要求。如果在制证时没有做好仔细分类、确定权限等细节,赛时管理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全村的出入秩序。

  此外,每天还有近1000名访客要进入亚(残)运村,临时入村的媒体记者也有200人左右,访客信息的收集、访客证件的制作、访客通行流线的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如何在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提下,尽可能为访客提供舒心服务,孙世祥和同事们早已做好了预案。

  “访客可以用身份注册卡交换入村访客卡,抵达与离开的时间、前往的区域、事由等等信息,我们都会提前记录。”孙世祥说,“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访客,为他们带来一趟难忘的亚(残)运村之旅,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对‘村民’们的影响,一举两得。”

  两场盛会,四场开闭幕式,大量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需要在亚(残)运村和开闭幕式场馆之间往返。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的抵离,给安保与注册中心的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所幸有着前期扎实的注册制证工作作为依托,在全村各中心的通力合作下,手持开闭幕式证件的“村民”们顺利往返,欣赏到了举世瞩目的盛大仪式,全程“零失误”“零差评”。

  注册制证工作将功夫做在前头,安保工作则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实时调整,拥有更高的灵活度。“比如亚运会期间,我们全村总共有11个安检口,包括人员安检和车辆安检。人员安检口也需要进行区分,运动员、技术官员、记者、工作人员的安检口都各不相同。”孙世祥说,“车辆安检口同样有内部细分,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所乘坐的大巴车有其专用通道。各类物资进入村内,也有专门的物流货运通道。部分访客,比如团长代表等贵宾,则通过贵宾通道入村。”

  围绕着亚(残)运村,一道全长7.7公里的“防线”被构筑起来,进出的人、车都需要经过安检。守住了这道防线,就守住了全村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村内外的各个安检口,24小时均可通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安检口,就是与“村民”接触的第一线。孙世祥介绍,“我们的同事中有民警、辅警、安保人员、志愿者等,大家原本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赛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来到亚(残)运村。”

  亚运会期间2290名工作人员,亚残运会期间1300余名工作人员,就在这第一线为“村民”服务,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的同时,也用热情的微笑,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如果说安检工作是直面“村民”的第一线,那么亚(残)运村欢迎中心的安检工作,称得上是“第一线中的第一线”了。亚(残)运村安保与注册中心运动员村安检主管黄少华,就负责运动员和媒体记者抵达欢迎中心时的安检工作,在他看来,这份工作做得足够好,才能撑起全村的“门面”。

  正是全村的共同努力,亚(残)运村才能如此让人感到安全、温馨。正如孙世祥所说,“我们以运动员为中心、以赛事为核心来推进工作,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担当、能抗压,展现出了超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经过亚(残)运会的综合性历练,亚(残)运村安保与注册中心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得到了成长,他们的肩上扛着的则是未来杭州的无限可能。

来自杭州亚运会官网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

为了查看本网站并享受更好的在线体验,
请免费更新您的浏览器。

首页